“真没想到钱能追回来,还让孩子明白了乱花钱的道理,太感谢民警同志了!”近日,泸水市称杆乡双奎地村村民欧先生再次接到派出所回访电话时,言语里满是感激。此前,他的孩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手机游戏充值近千元,在称杆边境派出所的帮助下,不仅成功追回损失,孩子还通过“警营课堂”树立了正确消费观。这起案例的圆满解决,正是称杆边境派出所创新构建“警校家”协同机制,破解未成年人游戏“氪金”难题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称杆边境派出所接连接到多起家长求助,反应孩子在家长不知情时用手机为游戏充值,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部分家庭因退款无门急得团团转。“未成年人对金钱没有清晰概念,很容易被游戏里的道具、皮肤吸引,一旦充值,不仅造成家庭经济损失,还可能让孩子养成乱消费的习惯。”民警王警官介绍,接到报警后,所里立即启动应急处置流程,一方面安排专人对接游戏公司,根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及《民法典》相关规定,协助家长整理充值记录、账号信息等证据,快速启动未成年人退款程序;另一方面,邀请涉事孩子走进派出所,开展“警营课堂”特色教育。在“警营课堂”上,民警创新设置“假如我是家长”角色扮演环节,让孩子模拟家长“管理家庭开支”,计算“一次500元充值相当于家里几天的生活费”“父母需要工作多久才能挣到这笔钱”。“以前觉得充钱买皮肤很简单,扮演家长后才知道,爸妈赚钱一点都不容易。”参与课堂的学生小宇坦言,通过换位思考,自己真切感受到了金钱的价值和家长的辛苦。截至目前,称杆边境派出所已协助3户家庭成功追回游戏充值款,累计挽回经济损失超9000元。
“光靠事后挽损不够,必须从源头阻断未成年人擅自充值的可能。”称杆边境派出所所长欧光海表示,为彻底解决此类问题,派出所主动延伸警务触角,联合辖区中心完小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将法律知识、维权技巧与现实案例相结合,让保护未成年人的“防线”前置。在称杆乡中心完小的宣传现场,民警通过PPT展示了多起未成年人游戏充值案例,详细讲解“充值后可能面临的退款难、账号封停后果”,用“虚拟消费会直接花掉家长工资”的通俗表述,帮助学生理解虚拟消费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同时,派出所还向全校家长发放“支付安全设置指南”,建议家长关闭手机免密支付功能、启用青少年模式,避免孩子知晓支付密码,优先选择指纹或人脸识别等二次验证方式,定期检查微信、支付宝消费记录。“之前不知道手机还有青少年模式,按照信里的步骤设置后,再也不用担心孩子偷偷充钱了。”家长李女士说。通过建立“警校家”联动机制,开通24小时“护苗热线”,专门接受家长关于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网络沉迷的咨询求助;联合学校班主任组建“反诈防沉迷宣传群”,定期推送维权案例、防范技巧;组织民警开展“重点家访”活动,对曾发生过充值行为的家庭逐一走访,根据孩子年龄、家庭监管情况,与家长共同制定个性化监管方案。
近期,民警对前期涉事家庭开展全面回访,自“警校家”协同机制运行以来,辖区未成年人游戏“氪金”求助案例明显下降,学生游戏沉迷现象减少,家长对孩子手机使用的监管意识显著提升。“以前放学回家,孩子总想着玩游戏,现在会主动跟我们说‘要先写完作业,玩游戏也要跟爸妈说’。” 一位家长在回访中提到。中心小学校长也表示“现在我们每周班会都会加入‘网络安全小课堂’,结合派出所提供的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游戏消费。”
从“接警挽损”到“源头防范”,从“单一处置”到“协同治理”,称杆边境派出所用实际行动破解了未成年人游戏“氪金”难题。下一步,该所将继续优化“警校家”协作机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成长。
在此特别提示广大家长:务必保管好支付密码,尽可能采用指纹支付或者面部识别的支付方式,减少未成年人使用的可能性。若家中有玩网络游戏的孩子,应督促其进行未成年人实名制登记,借助类似腾讯成长守护平台等第三方平台对孩子的学习及娱乐时间进行规划管理。通讯员:云南泸水称杆边境派出所 陈达伟